图片
并星标我们
图片
自古以来,对于西周灭亡,人们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周幽王的昏庸。但笔者认为,这位末代君主的真实水平要远比想象的厉害得多。
一、平王东迁还是幽王东迁?
史书上一直把平王东迁作为两周历史的分水岭。但其实最早东迁的不是平王而是幽王。早在幽王时期,周人就已经开始成建制大规模地往洛阳盆地迁徙。
在周幽王统治的第二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件史诗级别的大事件:二年(辛酉,晋文侯元年),泾、渭、洛竭,岐山崩。就是说,泾河、洛河、渭河是关中三条最大的水脉。这三条河流的枯竭对于关中农业的打击是致命的,这地方已经没法待了。
有史可载,早在周幽王五年,有一个叫皇父的人就开始往洛阳搬家。这个皇父是两朝重臣,从周宣王二年就被任命为太师,到此时已经为周王室服务了半个世纪了。《竹书纪年》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是:皇父作都于向。向地是今天的河南济源,位于洛阳盆地以北。
联系到这一年发生的另外一件重大新闻:王世子宜臼出奔申。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两者有什么联系了。因为,这位皇父还有另一层身份,他……是褒姒的同党!在《诗经·十月之交》里,诗人就曾经痛骂他们结党营私:“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正所谓皇父显要为卿士,番氏官职是司徒。冢宰之职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内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马职。楀氏掌教官师氏,美妻惑王势正炽。
图片
除了皇父之外,另一个搬家的就是西虢国,西虢国一直都是皇室最忠诚的护盾,国君虢石父还是周幽王最宠爱的大奸臣。早在宣王时期,虢国就开始迁往洛阳西部三门峡地区,也就是崤函古道一带。此地是洛阳西大门,也是连接关中和洛阳的咽喉,地理位置很重要!
虢国可不是什么小卡拉米,它原先所在的位置位于今天宝鸡陈仓一带,这是扼守萧关道的战略要地,加上又是王室最得力的助手,它的搬迁很可能意味着在宣王时代王室就已经开始在布局了。
在周幽王七年,也就是皇父搬家的两年后,虢国搞出了一件大新闻,它灭了盘踞在崤函古道的原住民焦国:七年,虢人灭焦。
现在还不是春秋时代,西周王朝还没有礼崩乐坏,这种时候擅自灭国,尤其是在三门峡这种连接东西的战略要地上灭国,那是很犯忌讳的。而焦国又一向是个乖宝宝,从来都没有跳反的黑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还姓姬。然而虢国这个大忠臣敢这么干,如果没有周幽王的点头,是不可能的!
这说明,在幽王看来,这条通往洛阳的要道必须掌握在自己的心腹手里,哪怕是亲戚挡路也照杀不误。
图片
第三个跑路的是周幽王的叔叔,郑国开国之君郑桓公姬友,也叫王子多父。
他跟皇父、虢石父一样,也是周幽王的心腹,后来还在犬戎之乱中与幽王一起被杀。
《竹书纪年》载:二年,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八年,王锡司徒郑伯多父命。十一年春正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
在公元前774年,也就是姬友当上司徒那一年,感觉时局不对的姬友小同学跟一个叫伯阳父的史官就天下大势进行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对话。最后,他听从伯阳父的建议,选择在洛阳东大门建立新的郑国拱卫王室。要知道,搬迁国家这么大的事,没有周幽王的首肯是不可能的。在太子被废之后,周幽王的三个心腹陆续搬迁到洛阳盆地周围,很难让人相信这只是巧合。
图片
二、废长立幼背后的算盘
若是再联系上太子的母家,这些巧合就显得不那么巧合了。
历史上一直认为周幽王废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这件事是一记昏招,也是一切祸乱的根源。因为,太子之母申后所在的姜姓申国是周朝抵御西戎的重要屏障呀。当时西戎南下关中主要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陇山道,二是萧关道,三是泾河河谷。萧关道由周王室和虢国亲自把控,陇山道的安全周王室交给了秦国人。而泾河河道则由老亲家申国看护。
申国掌控着这么重要的战略要道,万一人家当了吴三桂,关中将会永无宁日。尤其是王室日渐衰落的当下,幽王的做法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举呀。但是如果周幽王一开始就准备放弃关中呢?关中都没了,你还拿什么要挟我?
放弃关中?可能吗?完全有可能啊!因为都已经三川竭,岐山崩了!关中还有什么留恋的价值呀?
可放弃关中跟废太子有什么关系?这就要说说老姬家的发家史了,当年周朝能克定殷商,西土地区的姜氏族群可是出了大力气的。因此,姬姜联姻之于周朝,就如同后世满蒙联姻之于清朝一样,那都是立国之本呀。而申国又是姜姓大国:申、吕、齐、许,由大姜也!
这个姻亲即是助力,同时也是威胁,因为古代的联姻其实就是在互相参股,创业的时候,我帮你打天下,你上市了就给我分红。和平时期,在王位竞争中,嫡妻跟太子的地位完全取决于母族的成分,没有我哪有你?你上位后是不是也要跟外祖家意思意思?一旦联姻的次数多了,人家手上的股权累积就会越来越多。
周朝十二任天子,姜姓王后占了七个。姜姓外戚势力之强大,跟后来秦国的楚系外戚完全有一拼。王室强大的时候还能镇得住他们,但王室衰落后亲家公那边会不会反客为主就很难说了,其实在周宣王晚年的时候,双方感情就已经破裂了:四十一年,王师败于申。前脚刚被打败,后脚还立人家的女儿为王后,这里头多少有点迫不得已吧?有这么强势的亲家,换我是周幽王,我也得想办法摆脱申国人对王室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把有申国血脉的王后跟太子废了,彻底剥夺申国的股权。所以这跟褒姒没什么关系,全是利益使然罢了。可周幽王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要针对的不只申国,而是整个姜姓。
图片
这就玩得有点大了,如果他废了申后之后再娶另外一个姜姓女人为后,后面也许就不会死了。可他在废了姜后之后,却立了褒姒为王后。褒姒是什么人?她是褒国姒姓家族的女人,这个族群是夏朝大禹的后代。周人除了在三百年前周文王时期迎娶过东方的太姒之外,就再也没有跟这一支远古氏族联过姻了!
我猜测,幽王立褒姒的目的绝不是因为美色那么简单,其中必定还有统战的目的。因为洛阳盆地是夏朝人的龙兴之地啊。虽然夏朝没了,但以姒姓族群为代表的夏人氏族遍布洛邑周围,这个群体必须得团结呀。当年武王建都洛阳的时候就对周公说过: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图片
西土是姜姓族群的地盘,王朝如果定都关中,那么姬姜联姻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推而论之,既然洛阳是夏人的聚集区,如果王朝迁都洛阳,那么“姬姒”联姻貌似就很有必要了吧?可幽王显然忘了,姬姜联姻不仅只限于你周天子一人呀!你想想,西土的诸侯、大夫、卿士,他们哪个不需要跟姜姓搞好关系?大家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流着姜家的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想看这是个多庞大的群体呀!你这是在损害整个西土诸侯群体的利益啊!别的不说,光是姜姓女人的枕头风都能把你吹散架了。
《史记·秦本纪》有一段话是这么记载的: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
这段话里透露出一条常被忽略的信息,早在犬戎入侵之前,周幽王就已经被“诸侯叛之”了。至于这些诸侯是谁?史书一概没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诸侯背叛的原因就是幽王立伯服为太子,坏了规矩。
第二年(前773年),太子的外公申侯就干了一件大事:申侯聘(访问)西戎及鄫。
我们重新给大家梳理一下故事的时间线:
前777年,世子出奔,皇父搬家。
前775年,虢国灭亡姜姓焦国。
前774年,郑桓公跟伯阳父商讨搬家战略。同年,伯服立为太子,诸侯皆叛。
前773年,申侯到鄫国跟西戎访问。这个鄫国在前面出过一次场,在幽王二年被郑桓公揍了一顿。
大家发现没有,从前777年到前774年,太子之位是没有定下来的。《竹书纪年》对姬宜臼的称呼也只是王世子,不是太子。
所以申侯没有动,其他诸侯也没有动,因为花落谁家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呢!毕竟周幽王动的不是申侯一家,而是姬姜联姻这个立国根基。相关群体肯定会给他去施压,能文斗又何必武斗呢?
图片
而周幽王这三年一直都在玩缓兵之计,他故意让太子位空悬,给他们释放假信号,让他们觉得太子还有戏,这也就是所谓的“数欺诸侯”。这……才是真正的烽火戏诸侯啊。等到前774年,周幽王的三个心腹都已经把资产转移完了,新首都布局完成了,幽王这才亮出了底牌,立伯服为嗣。
接下来只要幽王搬到洛阳,这一局就稳了。可被骗了感情的诸侯显然不能忍,于是诸侯皆叛。前773年,老丈人出访西戎图谋不轨。《古本竹书纪年》甚至还说周平王在老爹活着的时候就自称天王了,如果是真实的话,那肯定就是这一年了。因为申侯不可能在跟西戎结盟之前就另立中央,那样太莽撞了。
前772年,周幽王不知采取了什么手段,竟然暂时安抚住了诸侯。双方在离天最近的太室山结盟共抗戎狄,史称太室之盟。同年九月,王师伐申。
三、棋差一招
可周幽王万万没有想到,就在王师跟申国对峙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清华简·系年》记载: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
当时的情况就像明末一片石之战,这边大顺军跟关宁铁骑打得精疲力竭,那边满清八旗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一样 ,犬戎的到来让王师在猝不及防之下大败。
但这不是关键,真正要了幽王老命的是上面那段话中一个被忽略的信息:缯人乃降西戎。
这个缯国在史书上昙花一现,考古位置在泾河河谷于家湾,地点在西申以南,这意味着就算申侯引狼入室打败了王师,可如果缯国不同意,他们也过不了泾水河谷。幽王之死最主要的原因是缯国投降西戎,而非申国勾结西戎打败王师。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年王师天天都在吃败仗呀,一场大败是断然无法要了他的命的。周朝的军队原先是一群叫西六师和殷八师的贵族兵,这帮人战斗力强悍,但培养成本很高,输不起,一旦遭到毁灭性打击,必须两代人才能恢复。
图片
幽王继位时,他们早就已经覆灭了,自周宣王败光了最后一支精锐南国之师后,宣王后期的周军就是一群良莠不齐的杂牌,这种低质量兵源根本不怕失败,只要给点时间很快就可以恢复的。
坏就坏在,没时间了!前面说过,申国是泾河河谷的看门员,但它不是唯一一个,它只是看守泾河道的第一扇大门而已。在申国南面,还有缯国看守第二道大门。就算申侯勾结西戎打败了中央军,可是只要缯国坚持抵抗,他们就没办法沿泾河南下关中。周幽王也可以趁机喘口气。
有朋友也许就疑惑了,前面不是说过开战前申侯到缯国访问过吗?他们不是一伙的吗,人家为什么要抵抗西戎呢?
不见得呀!周幽王讨伐申国是沿泾水河谷由南往北打,而且最后人家还成功包围了申国。按理说,在打到申国之前,申国南边的缯国应该先被拿下才对。那缯国后来为什么还能活蹦乱跳地勾结犬戎呢?
有两种可能:第一,开战前申国跟缯国没有谈妥,双方没有结盟。第二,缯国跟申国结盟了,但事后背叛申侯,投降了周王室。无论哪种情况,至少可以说明,它不是申犬联盟那边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明明申侯在战前就跟缯国、西戎眉来眼去,而史家却说“缯人乃降西戎”。
也许这个理由还不足以说服某些人,缯国跟王室打过架,跟申侯交过心,就算最后悬崖勒马没有通敌,但政审方面已经大大扣分。周幽王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会坚决抵抗犬戎入侵呢?还真就有。虽然缯国的历史传承至今还没有被挖出来,但好在它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可以作为印证。周朝时期,王室为了控制湖北的南阳盆地,曾经陆续从北方诸侯中抽调一些人手到南方建国。比如,北方有一个申国,南阳盆地也有一个申国。北方有一个吕国,南阳盆地也有一个吕国。那么南阳盆地有没有缯国呢?你别说,还真就有!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吧?没错,这就是南方缯国的产物。但我们更熟悉的还是它另外一个名字:随国,汉阳诸姬的老大。“随、缯、鄫、曾”其实都是它,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图片
根据申国和吕国都是同出一脉的经验,我们可以断定,随国(南缯国)跟这个开门揖盗的西缯国肯定也是同宗同源。那他们祖宗是谁呢?根据随国出土青铜器显示,随国的祖先就是西周开国功臣南宫括的儿子姬谏,也叫曾侯谏。也就是说,北面这个缯国是正儿八经的姬家人啊!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犬戎可不是什么内部矛盾呀!大是大非面前,谁能相信一个姬姓诸侯会去当吴三桂呢?
而且从那个“降”字来看,缯国应该还是挣扎过的,只是没有抗战到底才被迫加入皇协军而已!即使戎人进入关中,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老祖宗周懿王的时候犬戎也曾打到过镐京,周懿王迁居镐京西部的槐里避难,最终成功赶走犬戎。那时虽然没有烽火台,但周王室在关中确实有很多诸侯,只要能顶住进攻,援军就会过来救驾,西戎是待不久的。
然而很遗憾,也许是周幽王的核心力量都转移到了东方,导致首都空虚没能顶住。也许是西土诸侯被骗了这么多年,不愿意前来相救。再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吧。总之,周幽王最终还是在逃亡东方的路上被杀了。
这算不算机关算尽作茧自缚呢?
图片
文史君说
身处周幽王的地位,我认为最佳的应对策略是专心致志转移财产,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只要成功迁到洛阳就是最大的胜利,而不应该跟申侯纠缠。既然打,那就一定有他不得不打的理由,最有可能的理由就是:太子姬宜臼真的提前登基了。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战国·魏:《古本竹书纪年》。
战国·楚:《清华简·系年》。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